东师铎声

当前位置: 首页 > 东师铎声 > 正文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伦理阐释
发布时间:2023-08-02来源: 浏览:

马克思主义学部 王彦龙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这是劳模精神的核心要义,是新时代新征程干事创业的不竭精神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激发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劳动模范是全社会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代表,劳模精神激励着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坚守信念、立足岗位、开拓创新、建功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一种伦理精神和道德要求的体现,具有深层次的伦理意蕴。深入挖掘和研究新时代劳模精神中蕴含的伦理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契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推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使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伦理释义

  劳模精神是中国人民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塑造的精神品格。劳模精神已经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正在中国大地上焕发着盎然生机。劳模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激励着广大劳动者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更表现为一种伦理道德精神,反映着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道德品质,维系着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一)劳模精神的一般伦理含义

  劳模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品格,根植于人们的所从事的劳动活动,而劳动作为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就成为劳模精神的源头和依托。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所取得的伟大成绩都是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科学劳动来实现的。因此,探讨劳模精神的伦理含义必然离不开劳动这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

  劳动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方式,所以,劳动在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关系的存在。首先,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锁钥”。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任何社会所共有的实践形式,也是一切伦理关系的基础。马克思曾指出,人类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这是对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地位的高度肯定。同时,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也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其次,“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精神劳动的基础上着重论证了劳动对人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在马克思看来,人们通过劳动不断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确证自己的本质,也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的生命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和扩展。因此,劳动是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自主自愿的劳动自由和自由劳动的基础上,人才有可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最后,劳模精神是对职业道德的升华。劳模精神是对工匠精神的高度凝练,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对工作的孜孜不倦和精益求精。众所周知,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的工匠精神不是中国独有的,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但是,劳模精神却是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劳动模范作为劳模精神的典型代表,始终站在国家的立场之上,以集体的利益为根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劳模精神是对职业道德的升华,既有工匠精神的追求,又包含着更高层面的道德情操的追求。

  (二)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伦理释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创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讲话,并总结了其深刻内涵。他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他们不仅是劳动精神的代表,更“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业,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一切劳动者立足岗位,就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新时代继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充分挖掘劳模精神的伦理价值,鼓励个人通过劳动贡献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力量。

  其次,劳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精神底蕴、文化根基和实践基础。劳模精神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萌发于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内化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并弘扬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熔铸为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鲜明政治品格的精神标识。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数劳动模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品格和崇高精神,坚守信念、追求梦想,立足岗位、发挥才干,为祖国发展和人民幸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代又一代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劳动和奋斗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不断开拓创新,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其他精神谱系中的精神一样,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崇高品格,具有凝聚奋斗力量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党永恒的宝贵精神财富。

  再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其他内容一起,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人才、凝聚力量。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和成功,就在于用精神谱系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推动强国建设,更需要激发全国人民的奋进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伦理品质

  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其中内蕴着一种伦理精神,形成了爱岗敬业和争创一流的道德情感、艰苦奋斗和勇于创新的道德意志、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献的道德境界。这种伦理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也是一种从人的目的性出发来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自身的自觉自为精神,体现了人对世界的能动把握及人对自己生命的深刻认识和价值追求。因而,这些伦理精神和道德要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

  (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奠定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等情绪态度。道德情感是是人们对道德的认知和认同从一种外在的必然要求转化为一种内心情感并自觉去践行的一种力量。在道德情感的助推下,激发起人们的道德热情,主动的、积极地从事道德活动,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争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新时代劳模精神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展现了一种道德情感,即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之情,在这种道德情感的引领下,力争做到最好。

  第一,如何对待劳动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前置问题,换言之,也就是劳动模范以何种道德感情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的问题。劳动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表现为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客观活动是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即劳动既要合乎客观规律,又要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马克思曾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所以,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从“美”开始的,“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重新树立劳动观念、重新创造劳动方式和重新确立劳动目标。此外,在通过劳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时充分尊重自然的规律和历史的规律,不盲目劳动、过度劳动,使劳动朝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种劳动态度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劳动模范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也是广大劳动者都应具有的职业精神。可见,爱岗敬业和争创一流的道德情感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价值基石。

  第二,爱岗敬业和争创一流的道德情感是对真理的追求。道德情感作为情感的一种特殊形态,建立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追求还是舍弃,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的态度。科学的理论知识使劳动模范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丰富的实践经验又使其对自己的工作有独特的感情。由此,劳动模范在道德情感上就有一种持续性和理性。爱岗敬业和争创一流体现的不仅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更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劳动模范满怀对工作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将自己的全部力量都奉献给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往无前的闯劲、不畏艰难的拼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和争先创优的干劲。大国工匠也由此产生,这些人不仅“干一行,爱一行”,还“钻一行”,在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正是如此,新时代劳模精神才能促进人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愿意劳动,在劳动中创造自己丰富的物质世界和充盈的精神世界。由此,爱岗敬业和争创一流是劳动模范的道德基因,也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道德底色。

  (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锤炼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或者决定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自觉地作出抉择、克服困难的顽强力量和坚持精神。道德意志可以强化人们的意志,调节人们的行为,使自身的道德行为得以持久和稳固。新时代劳模精神中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展现了一种道德意志,凭借这种道德意志,劳动模范在工作岗位上面对艰难困苦之时,能够“想干”“敢干”,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时能经得起各种考验且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所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劳动模范能够常年坚守岗位、做出成就的道德意志品质。

  第一,道德意志是道德活动展开的驱动力,道德意志以顽强的特质调控人的信念,使主体在道德活动中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劳动模范的重要品质就是具有这种道德意志,劳动模范的工作环境和成长之路并非坦途,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有的时候甚至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劳动模范具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劳动模范就是能够在重大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止步,心中怀有家国情怀,始终坚持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不懈奋斗、勇于创新。无论是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科学家,还是解决社区中“大事小情”的工作者,他们都能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一种执着专注的态度对待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如,带领“娘子军”披星戴月开荒种树的“农业劳模”申纪兰、“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淘粪工人”时传祥、耄耋之年仍坚持下田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在实干中铸就了辉煌,成为时代楷模。再者,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重要前提是人才,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劳动模范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批判,能在自己躬耕的领域开辟出新路子,争做真正的大国工匠。正是因为劳动模范拥有顽强的道德意志,才能在社会发展中赢得主动,取得成功。

  第二,在“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道德意志引领下改造世界。道德意志在精神层面上是一种意识,但是,绝对不是一种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知与行的统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必须在道德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在中国这一张“科技白纸”上绘就自己的蓝图是当时面临的重大任务。中国人民没有退缩,坚定爱国信仰,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科技。在物质条件不足的前提下,广大劳动者在科技领域中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制造了自己的汽车、飞机、坦克和拖拉机。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等能源的状况,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心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展开了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经过艰苦奋战,仅用5天就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成功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同时铸就形成了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对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的崇高思想、优良品德和模范作风的高度概括,在大庆石油会战中起到艰苦奋斗和勇于创新的引领作用。广大劳动人民在这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的引领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劳模精神的这种道德意志的力量,成为广大劳动者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强大支撑。

  (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成就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道德境界

  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在先生看来,道德境界其行为是“行义”的,是求社会利益的行为。因而道德境界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只有拥有崇高的道德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新时代劳模精神中的“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淡泊个人之利为社会谋利,甘于为社会和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所以,“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重要伦理标志,展现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道德情怀。

  第一,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献是劳动模范的道德选择。选择是人的权利,道德选择是价值观的彰显,在这种选择中,是“是”与“应当”的较量,是“善”与“恶”的对决。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追逐什么样的利益是人的道德选择。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培养的劳动模范必然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做到把“小我”融入“大我”。例如,全国最美教师、时代楷模张桂梅,她三十年如一日在教师的岗位上奉献自己人生的全部,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是因为在她选择改变大山里孩子命运的教育事业时,“行义”一定是她的初心,是她的道德选择,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行义”的精神内核,也正是这种道德选择,使得她在完成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道德选择是“把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第二,在体面劳动、尊严劳动和幸福劳动中实现道德境界。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核心是劳动,这种劳动不是异化的劳动,而是体面的、幸福的劳动,也只有这种劳动才能使劳动模范在劳动中实现“淡泊名利和甘于奉献”的道德境界。劳动者首先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只需要通过劳动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他的劳动不是被压迫、被剥削、受人歧视的劳作,而是体面的,有尊严的,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光荣标志,并且劳动者的各项权利得到他人的充分尊重和制度的保障。这样的劳动者才会因劳动获得快乐,获得幸福,从而可能成为社会的劳动模范,同时在劳动中实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道德境界。反之,如果劳动者从事没有尊严、遭人歧视的劳动,那么劳动变成异己的力量,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让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全社会的道德追求就需要让劳动者从事更有体面、更有尊严,更有幸福的劳动。


三、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实践催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劳动模范用自己实际行动在平凡岗位上塑造的劳模精神充分凸显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勤于创造、勇于奋斗,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一)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和未来指向,因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因此,党的二十大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塑造和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和完美写照,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说:“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一方面,劳动模范的实践活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现实土壤,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物质基础,使得厚植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载体,能够从感性活动中体悟精神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典型示范的方法阐释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能够使劳模精神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人们从生活中模仿劳动模范的道德行为,把观念的内容具体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动力支持,以劳动精神为引领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观的观念认同并转化为理性行动。由此,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可以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二)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形塑个人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决定着人的行为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不断扩大开放,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可乘之机,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潮通过依附在文化载体中对人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价值观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此引发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侵蚀着个人的价值观,导致人们在“鱼龙混杂”的社会复杂现象面前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为此,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新时代劳模精神“倡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判断,凝聚人民的价值共识具有巨大的作用”,劳模精神的道德要求以真善美相统一为价值原则,力求判别什么是真、探寻什么是善、发现什么是美。在劳模精神的引导下,可以使人们在繁芜庞杂的现象中保持定力、坚守信念、明辨是非,不被西方思潮侵染,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劳模精神以勤奋的劳动为前提,在广大人民群众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辛勤劳动,踏实创造,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历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三)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增益社会价值

  劳模精神根植于劳动模范的社会实践,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精神一旦形成便会转化为一种“物质力量”进而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力量,如列宁所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时代劳模精神也是一种生产力,劳动模范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从事劳动实践,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正是在这种道德要求的激发下,劳动模范才能不断创造社会价值。从深层次上来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呈现出复杂化趋势,不仅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管理劳动、服务劳动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新时代劳模精神必然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为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应当始终以劳模精神为引领,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将其内化在人们心中,鼓舞人们不断创造社会价值。具体表现在,其一,劳模精神的道德要求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社会效益的显著提升。其二,劳模精神的道德要求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具有一种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能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而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其三,劳模精神的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培育创新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文化价值功能。由此,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以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性体悟和理性认同,在劳动中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四)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风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战略要求。新时代呼唤新道德,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意味着,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必然要涉及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利益关系时需要一种道德选择。此刻,亟须一种伦理道德精神引领新的时代道德建设。包括劳模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能够发挥这一作用,新时代劳模精神以集体主义为道德诉求,强调一种“伦理共同体”,把个人的行为与社会、国家的利益相联系,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以集体利益为道德行为选择,彰显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并且“通过集体利益的实现而使个人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意识中所体现出的价值方针的基本意义”。因而通过新时代劳模精神能够呼唤起人们的集体主义道德意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伦理基石。


结 语

  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现实展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一种崭新的伦理精神,本质上是解释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价值指向,只有明晰这种价值指向,我们才能明白“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的精髓要义,从而在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立足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更需大力度弘扬劳模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让我们在劳模的示范引领下以奋斗灌溉收获、用实干贡献作为,让我们沐浴在劳模精神下用初心砥砺信仰、以理论坚定信念,不断谱写新时代劳动者的璀璨篇章。